自然常青科普团队:探索大自然奇妙物语 播报

东方资讯   2023-06-01 15:30:09

自然常青科普团队开展活动(受访者供图)


(资料图片)

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自然常青科普团队,组织了几百次自然科普活动,在龙洞、佛慧山,甚至是千里之外的云南西双版纳、浙江安吉,他们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奇妙物语,用最真实的体验告诉孩子们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和神奇。

大自然的“翻译官”

张振国是这支科普团队的指导教师,目前他任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也是山东省青少年科普团专家。作为一名动物学博士,他一直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常年参与各种野外调研。在自然常青科普团队组织的户外自然科普活动中,他常常信手拈来,把一只虫子的“家族史”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出来,又或者从一棵树、一块田讲到某个民族的一段历史,好似漫无边际,却又被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吸收。

张振国认为,他们的科普就好像是大自然的“翻译官”。“我们对大自然认识多少,就翻译多少。”张振国解释,“比如说我们讲一只鸟,随着我们认知的加深,明年和今年所讲的内容可能完全不一样。”在张振国看来,大自然展现给我们的可能只是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我们只能以我们看懂的一面,转化成语言普及出去。

在自然常青这个科普团队中,每个人对于生物都有着极高的热情。同时,经过两年多的锻炼和实践,张振国的学生们渐渐可以独当一面,在自然科普方面小有名气。就在上个周末,动物学硕士朱策曼带着研学团去了东营,在黄河入海口带着孩子们观鸟;科学与技术教育硕士邹文静常常带着孩子们去鉴赏各式各样的植物;动物学硕士周俊红擅长动物的讲解……在这个团队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擅长和喜爱的领域给自己起了一个“花名”。比如朱策曼叫“海鸥”;邹文静叫“木棉”;周俊红原本研究植物,后来攻读动物学的研究生,她给自己起名叫“苍耳”;科学与教育硕士刘子旭原本叫“含羞草”,如今想给自己起一个动物方面的名字,于是改叫“眼镜蛇”;还有一名动物学硕士于尔笛叫“蜻蜓”……

在他们当中,有不少是师范生,未来,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大多与教育有关,这样的自然科普活动,也让他们提前感知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领悟教育的意义。

在自然中学会发现“美”

自然常青科普团队把他们的科普活动称为“自然博物生态科考”,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带着8000余人(次)进行了这样的科普活动。一般来说,他们往往是选定了地点,根据现场的发现进行现场讲解。“遇到什么就讲什么,如果我们讲不出来,那一定是好东西。”张振国对此非常自信。

在做科普的同时,自然常青科普团队也在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孩子的眼睛是特别擅长发现东西的。”张振国表示,一次在佛慧山上,一个孩子发现了一只气步甲,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放屁虫”。“当时他问我,这个虫子咬人吗?我说不咬,孩子就放心地用手去抓,结果被气步甲喷出的‘屁’吓了一跳。”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说的斑蝥,其实是气步甲,“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样的描述十分形象。“通过这样的讲解和体验,孩子对这种虫子就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张振国说,“其实这种虫子我在济南从来没有注意过,当天我们拍下气步甲的照片,我发给了一位中科院的专家,他也非常惊讶。”

自然常青科普团队另外一个特色的活动便是“夜观”活动,即在夜间带孩子们去自然当中进行科普讲解。“比如我们每周都会去的龙洞,在那里我们帮助孩子们架好红外相机,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将相机拍到的内容发给孩子,这也是非常好的体验。”

在山林田野之中,孩子学会了如何去发现自然之“美”,自然常青也收获颇丰。两年多的时间下来,自然常青科普团队几乎走遍了济南,他们将在科普活动和生物多样性调查中的发现汇集成册,精选其中216种动植物,做成了4套生物多样性扑克,包括“昆虫篇”“野花篇”“禽鸟篇”和“夜精灵篇”。如今,他们又在制作山东常见的动植物图鉴,野花、昆虫、夜间动物、鸟类四册已经完成,“野果正在编制,这一系列我们一共要出10册,剩下的几册,我们会根据孩子们对自然科普的需求进行调整,现在还不确定。”张振国说,“大自然是如此奥妙,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如果走向教育岗位,他们要走遍世界,然后把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带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