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人说戏丨响应何赛飞老师:戏曲应是角儿的艺术,只要台上演员有好玩意儿,台下观众就炸好!

顶端新闻   2023-05-22 15:02:05

这是京剧武生演员马少良先生在台上演出《伐子都》一剧时,展现的绝活儿“云里翻”,外加“硬僵尸”躺,台下一片炸好!


(资料图片)

可见,只要戏曲演员有好玩意儿,就不可能没有市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传统剧目里有很多经过历代老艺人们千锤百炼后留下来的好东西,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和让剧目卖座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戏曲演员的绝活在于从小的刻苦训练,俗称“幼功”。“云里翻”只是众多绝活中的一个,能从四张高桌上往下翻的,现在的舞台上可见不到喽!

戏曲里所谓的“玩意儿”,可以是演员的一句唱,一个个细微的身段展现和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程式化动作。一个演员能把“玩意儿”表现好,他就铸就了自己的舞台艺术魅力,观众爱的也就是某个演员在舞台上的“范儿”。因为同一个剧目,让某演员来演就是好,就是叫座,换个人来演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我始终坚持“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演员是不是个角儿,观众说了算,从观众的叫好和欢呼声中就能体现得一清二楚。而不是某位演员获得了多少戏曲梅花奖,被冠以某某著名演员,某某表演艺术家或者其他花里胡哨的称号!

那些已经获得戏曲梅花奖,已经在行业里“功成名就”的“艺术家”们,可能没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梅花奖,这奖那奖都是国家给你的一个鼓励,是为了激励你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贡献观众,为国家的文艺事业增光添彩的,不是拿来自我标榜,自抬身价的,更不是拿了奖就把功都废了!

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实话说,真是高手在民间。有时候不知名戏曲演员的表演比某知名表演艺术家还要好。

传统戏现在青黄不接,又反观当下的众多戏曲新编戏,每年以艺术基金资助的方式进行排演,演完后就马放南山,束之高阁了。有多少新编戏是可以传世,能在舞台上叫座反复上演的?有哪些唱段是可以让观众张口就来,反复玩味的?NO,没有!

这岂不是浪费国家资财吗?

众多新编戏基本还是“话剧加唱”的形式,不像是个戏,这个现象几十年来依然如此。戏曲化程度不高还能叫戏么?

戏曲是个很讲究的艺术形式,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有严格规范,演员在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得在范式里。众多新编戏,花高价请大导演,请著名编剧,布置大场景,舞台布局足够新颖别致,足够五光十色。专家一评价都是里程碑开先河,独具创新云云。可上演后会发现,味儿不对。不是唱腔没韵味,就是演员举动太“话剧化”。

一部戏的好坏,也不是专家说好就好,审判权得交给观众。戏的好坏观众心里都很清楚,观众都是看过好东西的,对于传统戏曲审美有积淀,有的甚至比专家还要懂戏。演员没有好玩意儿,任凭专家吹上天,观众也不会再去浪费票钱。

众多新编戏的创作从本质上背离了戏曲的本质。“舞台方寸地,咫尺见天涯”。戏的核心是演员,演员之外的舞台布置都是辅助。传统戏曲舞台一桌二椅就能表现诸多场景,用简单的布景加上演员的表演来表现大千世界。

所以戏曲是很特殊的艺术,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只需要一块空地和一个演员就可以表演一出戏,无需任何大制作,仅凭演员的魅力就能让观众趋之若鹜。但戏曲又复杂在演员如何用虚拟化和程式化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演员想表达的一切。

这是一门技术,是建立在技术之上的高级艺术。

向所有真正热爱戏曲,真正投入其中的艺术工作者们致敬!